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2024年会
查看: 6508|回复: 11

大学之路,是条什么路?(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青春都一饷 发表于 2019-8-17 23:0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孩子上高中时,我组织家长们读了吴军的《大学之路》一书,读完我们一起分享。期间我问大家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希望孩子读大学,读好大学?

总结下来,共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读大学是一种经历,尤其因为自己没有读过大学或者当年因各种原因没有读好大学的家长,认为没有上大学人生多了很大的遗憾,尤其当别人神采飞扬说起大学生活时,心底的遗憾倍增;(主持人插话:其实没有大学往事谈论,还可以谈论曾经的幼儿园经历)

2.可以有机会,跟好的老师、同学相处,找到懂自己的人,让自小孤独的灵魂有处安放;(秒懂,孤独是种财富,但也需要出口)

3.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接触不一样的人和经历不一样的事情,通过上大学,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将来做自己喜欢的事,还能凭此养活自己;

4.目标有多高,人生就有多精彩,上大学可以让孩子有能力选择更好的生活,突破局限,走更远;

5.可以以自己的关注点为契机,上更好的大学,入不同的圈子,有更好的人脉财富。

可见,上大学已经摆脱了我们那个年代的认知:学知识,帮助自己在未来生活和事业双丰收。不仅如此,甚至还有“上大学后,毕业就失业”的说法。那为什么会有大把的毕业生毕业后没有出路?到处乞食甚至在家啃老?去除国家扩招给了临时的上升渠道却没有给最终的出口外,与我们的认知偏差不无关系。很多人,把“等上了大学”当口头禅挂在嘴边,以为“上大学”就是人生目标终点。殊不知,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教育也是一辈子的事,考一个理想中的大学,只是人生的一个节点,一个新的起点。

关于大学是什么?书的封面就给出了很好的答案:一所好大学,应该扮演四个角色。首先,它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将那些有潜力有志向的年轻人,培养成对未来社会有所贡献的人;第二,它是一个研究中心,引领世界科技的发展,并且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第三,它是一个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能推动社会的进步;第四,它是年轻人的家,是他们度过人生最好时光的地方。

对照看一下,我们以往对大学的定义,有点把大学定义到“职业学校”的层面上了,包括很多人,见底毕业生第一句话往往是“什么专业?”,然后是:可惜了,专业不对口。现在看起来,我理解,大学,不仅仅是授之以鱼,还有更多的是借助专业这个抓手,让你学习垂钓技术,以期获取更多鱼。在这个基础上,还有需要引领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

想起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段子:蓝翔校长跟学生说“我们蓝翔技校的学生,学挖掘机,就该好好挖土;学缝纫,就该好好做衣服;学烹饪,就该好好把菜做好;否则,你们跟那些清北毕业的有什么区别”。

我们讨论的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朋友知道我在读这本书的第一反应是:你要送孩子出国吗?说实话,别说经济上负担不起,就算负担得起,心理上也不大舍得这么早送他出去(能获得全额奖学金的话,我可以割舍)。那读这本书什么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们的竞争(合作)范围,从以往的合作社,到城市、地区、国家、全球,目前地球村的概念,让我们不得不想将来,我们的孩子将与一批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与什么教育背景的人一起竞争(合作)?

读了这本书,可以让我们这些“井底之蛙”的井口变大一点,这个年龄和能力下,不再指望带着孩子飞,最起码,孩子要飞的时候,不会成为他的阻力。冠冕堂皇点说:为了具备国际化视野,为孩子站在国际化舞台做准备。

如果没有时间读这本书,我给的建议是把书开头俞敏洪和作者写的前言及第一章《大学的概念》读一下基本就可以了,领会几个理念就能有收获。

一、有几个概念式问题厘清:

1.实践纽曼式教育理念的大学

这一类大学,实现的是通才教育,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求道”。学生们除了学习知识以外,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彼此成为朋友。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培养有能力服务于社会的人,而不是发文凭。传播大行之道,训练和塑造一个年轻人开阔他的视野,让他能够承担起世俗的责任,成为更好的社会上的人,对全人类有益的人,能够名垂青史的人。

纽曼教育,要求学生有很高的自觉性,有对知识的渴望,能主动迅速掌握专业知识,从而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最终具备足够多的科学和人文艺术素养。对大学也有一个条件,就是要有足够多、足够宽泛的课程供选择,所以对大学的资源要求也比较高,而且课程还要更新快。

此类模式的理想代表是哈佛,不仅有足够的课程供选择,还支持去隔壁的麻省理工选课,同样承认学分。据我了解,目前国内不少大学借鉴国外的这种通才教育,尽管作为某个专业招进来,但第一年是通才教育,后面可以根据兴趣换专业(官方说法),比如南京大学。

当然,我了解的比较清楚的是浙大的竺可桢班(以前叫混合班),组成是各个省份的尖子生,来自不同院系,不同专业,除了基础课程外还有额外的加餐,大家互相学习和碰撞,与国外的这种教育模式和理念非常相像。

不是给了这个平台就每个人都担得起,除了必须拿学分的课程之外的其他课程,得有能力学,还得学好不被淘汰,仅有智力水平是不行的,每一年,都有因为跟不上节奏被淘汰回原专业(班级)的人。即便被淘汰,回来依然是班级的尖子,我们这些渣渣看着别人玩依然年年拿一等奖学金的感觉其实挺不爽的。我认识的几个竺可桢班(或混合班)出来的,后来事业上发展都非常好,除了跟超凡的智力因素有关外,更多的是那种坚韧不拔的品质、懂得变通和会选择的能力,还有,优质的人脉和时机把握得好也不得不提及。

如果有志于做科研,短期不用为生存担忧的话,接受这种通才教育是不可或缺的,科研的路上走越远,越强调跨学科知识。

2.实践洪堡式教育理念的大学

如果说纽曼式是求道,那洪堡式就是为术。毕竟,事情需要有人大手一挥做规划,也得有人负责接地气不是。洪堡式教育是基于工业化要求发展起来,通过术实现道的,为社会的发展和转型,输出了一批技术型人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是,这种培养模式下,虽然能培养很好的执行层面的人才,但是很难培养出有广宽广阔视野的领袖以及实业家,另外这一类学科划分很细的大学在名气和影响力上,常常比不上那些强调通才教育的大学,这有时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源。

我们也不需要纠结,三百六十行,行行可以出状元。所以,不是每个学生都需要,或者是都能做到同时兼顾全面发展和培养自己的专业特长,明白自己的优劣,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

那怎么去了解自己的特长和不足呢?除了我推荐的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外,我们后续的读书会会有相关书目推出,也会结合书中的方法,以期对自我有更好的认知。明白自己不要什么很简单,明白自己要什么,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方法的。

二、从几个方面,谈了国外大学的特点

1.学术自由,政府干预力度小

这个具体不展开说,大家都懂。除了历史原因,还有我们第二条要提的资金来源问题,孩子没有自立的情况下,花老子的钱听老子的话似乎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了。目前国内有企业家自己投资建大学,比如阿里巴巴的湖畔大学,政府是插不上手,但这种自由能维持多久,保留意见。

课程更新速度这个,是国内大学的一大硬伤。因为国内大学教职员工的相对固定,体制僵化,导致与国外课程更新速度比,几十年如一日教着那些固定课程,不问现在市场需要什么(或者知道了没有能力改善),某种意义上讲,是资源的浪费,是集体生命的扼杀,也莫怪大学生上大学期间要么轰轰烈烈搞创业,要么一门心思考研(虽然他也不知道考研后要做什么)、考公务员,要么干脆混在游戏界。。。

2.资金来源

美国学校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学费、科研经费、对外培训费和捐赠。其中捐赠比较灵活,可以买下整幢大楼的冠名权,也可以一个实验室,甚至一个教室、一个走廊或一个座位。从这里,可以看出美国思维的灵活和包容,让每个想捐赠的人都有机会付出。同时,给予适当的认可与尊重。写到这里,突然记起曾经跟我的网球教练夸口将来捐助网球场地的事情,不禁汗颜,不过,校庆什么的随喜一下倒也无妨,毛毛雨也是雨。

3.教课模式

以教为主还是以学为主的区别。

区别于我们以往大学教育的硬灌模式(以教为主),书中写的几个美国的学校以学为主的更受欢迎:一部分必修加一部分辅修,当然也不是没有目的让学生自己选,入学后有导师做选课辅导,这样学生可以有的放矢,有经验的人指导选课会考虑成熟一些,不至于仅凭三分钟热血学习。

据我了解,目前清北也有这种类似的导师制,导师不仅会帮你做选课指导,也会有实习和就业方面的帮助,这也是高校人脉圈子的一部分。

三、作者自身的求学路及启示

作者自上清华至最终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毕业,历时十八年,读了计算机本科、无线电研究生、计算机研究生,语音处理实验室博士,期间做了一半数学系的研究工作,最终取得了行业佳绩,现在还写了系列丛书,算得上跨界大咖。

关于读书,他这段话非常得我们的人心(不仅仅是参与读书会的家长,我朋友圈的基本都点赞了):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不要担心会输在起跑线上,因为世界上大部分人跑了一半就不跑了,这样就给了长跑者机会。对于教育的目的,一个人在十八九岁时未必能够想得很清楚,但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就可以开展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学习了。

能够正确对待成功和挫折的人,在外人看来就能不断有好运气。挫折虽然让人短期不开心,但你的能力和优点不会因此而减少,竞争力更不会因此而下降,这些你身上的品质,到后来总能发挥作用。

我们毕业后不需要用学校的名气来提升自己的地位,而是通过我们的成就让学校的名气得以提升时,说明我们受到了最好的教育。(看到这句,我自问:去掉各种标签,你到底是谁?)

作者还举了一个例子:世界上最有成就的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领域科学家之一的埃斯勒,哈佛读的是大部分亚裔都不会去碰的认知科学,从哈佛毕业后,又跑到剑桥用了两年时间,拿到一个本科学位,就是因为对英国的教育好奇而已,也就是在剑桥开始转向计算机科学研究。1993年又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师从自然语言处理大师马库斯,同一年进入实验室的还有哈佛比他低三届的学弟雅让斯基。

在马斯库斯的实验室里,埃斯勒凭着自己的兴趣,做了各种各样的课题,“浪费”了很多时间,三年后雅让斯基博士毕业了,埃斯勒还没有找到题目,最后用了八年时间才拿到博士学位,等到他来到约翰·霍普金斯做助理教授时,雅让斯基都快成就正教授了,但是埃斯勒依然不紧不慢地做着自己的研究。以他的智力水平,要想快速获得一个博士学位并非难事,而他做事情的全过程,只是兴趣使然,而非利益驱动,在他身上,可以看到一个典型的哈佛毕业生成功的历程。

这种故事,会在中国上演吗?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成了速食面?快火煮面,饱是饱了,可持续发展的力量从何而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旋律下,收入作为唯一评价成功标准的价值观下,有几个守得住心去做研究?如何引领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这是个让人头疼的话题。

谨以此记录我们的学习轨迹。


评分

6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盈袖暗香 发表于 2019-8-19 07:52:58 | 显示全部楼层
目标有多高,人生就有多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青春都一饷 发表于 2019-8-19 11: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盈袖暗香 发表于 2019-8-19 07:52
目标有多高,人生就有多精彩

是的,向着目标,前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蒲松龄 发表于 2019-8-19 11: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高人为峰,海阔心无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蒲松龄 发表于 2019-8-19 11: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的帖子已被中科大家长论坛微信公众平台采用,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文心若水 发表于 2019-8-19 13: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子,内容全面详实深刻,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浮云游子 发表于 2019-8-19 21:2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深度,有高度,欢迎多多发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大路 发表于 2019-8-29 18:4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理有据有结论,完全是一份学术报告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青春都一饷 发表于 2019-8-29 19: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路 发表于 2019-8-29 18:42
有理有据有结论,完全是一份学术报告噻。

谢谢前辈。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青春都一饷 发表于 2019-8-29 19: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浮云游子 发表于 2019-8-19 21:25
有深度,有高度,欢迎多多发帖!

最近在外面旅游,回去继续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19009968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网

GMT+8, 2024-12-28 17:55 , Processed in 0.22404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